2024臺灣文博會 - 寶島百面 pó-tó pah-bīn

「1624年臺南與世界的相遇影響很深,也彰顯臺灣的特殊地位。」—臺南市文化局局長、成大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

「翻轉臺灣大陸型思考的侷限,看見臺灣的海洋性格與開放性。」—臺灣史學者、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

西元1624年,不僅對臺南也是對臺灣來說,開啟了面朝大海、連結新世界的重要起點。回顧「臺南400」,有愈來愈多的學者都指出,我們必須據此提出一個與往昔歷史論述不同的新視角。首先,必須是有別於過去從「歐洲中心主義」或「大中國主義」出發的線性敘事與詮釋;其次,也不能再只是沿用政權斷代、或領袖更替的官方史觀。據此,如何以臺灣為主體本位,同時又立基於這塊土地上不同時期、不同群體的住民觀點,重新探索臺灣自身的多元面貌、也重新定位這個獨一無二寶島與世界的關係,將是此時此刻我們述說「臺南400」與「1624歷史教室」的終極目標。

2024年的臺灣文博會,希望能在這個新史觀的基本認識論上,發想使用「寶島百面」做為策展主題。「百面」一方面從中文字面(甚至從日文漢字亦有同義)來看,清楚表示希望呈現「寶島本體充滿多元可能的百種面貌」;另一方面從臺語發音「百面pah-bīn」來釋義,則表示一種「百分之百、充滿信心的絕對肯定」。

「寶島百面」作為「寶島本體充滿多元可能的百種面貌」之第一步,就是翻轉寶島本身的面向方位(同時也是看待自我的方式)。自16、17世紀以來,福爾摩沙(Ilha Formosa)便開始出現在西方世界的大航海地圖中,並以不同輪廓形狀和各種名稱現身。由於這座島嶼位於東亞航線南來北往的重要匯聚位置,如果我們翻轉地圖的視角,把太平洋朝上,便會發現臺灣不再只是依附於中國與亞洲大陸的邊陲,其實是一個面朝大海、連結諸島的交會節點。

文化策展以「那聽那行」、「那看那記」、「那會按呢」 作為展覽三大區塊。「那聽那行 」,藉由走讀形式,以展覽所在地臺南作為場域錨點,往來於歷史現場,透過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、傳統禮俗、飲食文化等時光載體,從而觀察到臺灣文史足跡的輻散交會路徑;「那看那記」以「議題紀錄」作為呈現形式,深入挖掘文化參與者的現場性,他們是時光的收藏者,也是歷史的傳遞者。透過訪談與側寫,將不為人知的專業面向或動人故事,呈現於世人眼前;「那會按呢」 著眼於當下的文化創意與驚喜,期待透過展演論壇,開啟多面向的討論,創作者與議題、媒介交互對話碰撞,集體擘劃「每個此刻都是下一秒的歷史」。歷史在此不僅是文化實踐,文化生產也正是歷史的書寫與實踐。亦呼應「1624臺灣歷史教室」的核心價值,期待打造本屆主題特展為「百面趣味」——絕對有趣的大型歷史教室。

本次⽂博會的⽂化展區,空間型態便以「⽂化細胞」為單元,每個⽂化細胞的型態不⼀,象徵寶島上的每⼀個⼈、每⼀個主體、每⼀個縣市、每⼀個議題,本都有不同的樣貌,但進入細胞內,與⾃由的基因⺠主染⾊體,都深植其中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立即分享